一、核心安装:分系统把控关键细节
1. 本体安装:确保稳定与受力均匀
水平度校准:用水平仪检查炉体底座,确保纵向、横向水平度偏差≤1‰,避免因倾斜导致炉管受力不均、导热油流动不畅。
固定方式:采用地脚螺栓固定(螺栓规格需匹配设备说明书),紧固时力度均匀,防止底座变形;若为撬装式设备,需确认撬装架与地面贴合紧密,无晃动。
附件检查:安装前需校验安全阀(整定压力符合设计要求,如 1.05 倍工作压力)、压力表(量程为工作压力的 1.5-3 倍,精度≥1.6 级),并张贴合格标识;温度计需安装在导热油进出口管道上,确保监测准确。
2. 管路系统安装:防泄漏、防气阻、防结焦
材质与焊接:导热油管路需采用耐高温无缝钢管(如 20# 钢、12Cr1MoV),禁止使用镀锌管(高温下锌层易脱落导致结焦);焊接采用氩弧焊打底 + 电弧焊盖面,焊口需做 射线探伤检测(RT),合格等级≥Ⅱ 级,防止焊口泄漏。
管路布置:
管路坡度:导热油回油管路需设置≥3‰的坡度,坡向油箱或排污口,避免局部存油导致结焦;出油管路坡度可适当减小(≥1‰),确保油流顺畅。
排气与排污:在管路更高点(如炉体顶部、管路拐弯处)安装排气阀,避免系统内积气导致 “气阻”(引发局部过热);在更低点安装排污阀,便于定期清理杂质和积焦。
避免急弯与变径:管路拐弯处采用煨弯(曲率半径≥3 倍管径),禁止直角弯;变径时采用同心异径管,避免偏心变径导致油流紊乱、局部过热。
密封性试验:管路安装完成后,需做水压试验(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1.5 倍,保压 30 分钟无泄漏)或气压试验(试验压力为工作压力的 1.15 倍,保压 24 小时压降≤1%),确认无泄漏后再进行保温。
保温处理:管路、炉体需做保温(采用岩棉、硅酸铝等耐高温保温材料,厚度≥50mm),外覆镀锌铁皮保护层,防止热量损耗和人员烫伤;保温层需密封严实,避免雨水渗入导致保温失效。
3. 电气系统安装:安全与控制精准
接线规范:电气柜需远离热源和水源,电源线、控制线需分开敷设(动力线采用阻燃电缆),接线端子紧固,避免虚接导致过热;接地系统需可靠,接地电阻≤4Ω(含设备本体接地、电气柜接地)。
防爆要求:若为燃油 / 燃气型导热油炉,燃烧器附近的电气元件(如风机、电磁阀)需采用防爆等级(如 Ex dⅡBT4),避免电火花引发燃气爆炸。
控制逻辑检查:调试前需核对电气原理图,确认温度控制、压力保护、高低液位报警等功能正常(如导热油超温时自动停炉、低液位时禁止启动燃烧器)。
二、系统调试:分阶段验证安全性
1.冷态调试(无加热状态)
检查管路密封性:向系统内注入导热油(注油时打开排气阀,排尽空气),液位达到油箱 1/2-2/3 处,静置 24 小时,观察管路、焊口是否渗漏。
测试循环系统:启动循环泵,检查泵的运行电流、噪音(电流≤额定值,噪音≤85dB),确保导热油在系统内循环顺畅(用手触摸管路,确认无局部冰凉区域,避免气阻)。
校验控制功能:模拟超温、超压、低液位等故障,检查报警装置、紧急停炉功能是否正常触发。
2.热油调试(逐步升温)
升温速率控制:升温需缓慢,避免导热油局部过热结焦,具体要求:
室温至 100℃:升温速率≤20℃/h(排除导热油中的水分);
100℃至 200℃:升温速率≤10℃/h(排除轻组分);
200℃至工作温度:升温速率≤5℃/h(稳定系统)。
过程监测:升温过程中密切观察压力表(无波动或骤升)、温度计(各点温度均匀),若发现管路震动、温度异常(如局部超温 10℃以上),需立即停炉检查,排除气阻或堵塞。
氮气保护(可选):若导热油使用温度≥300℃,建议向油箱内通入氮气(微正压,0.02-0.05MPa),防止导热油与空气接触氧化,延长使用寿命。